黃朝湖藝術生活檔案電子書
1 10.黃朝湖藝術生活檔案 我的裝置藝術及環保藝術創作 文/黃朝湖 在台灣,藝術家將廢棄物當成創作的素材,始於 60 年代台灣現代繪畫運動 的年青藝術家群,他們為了打破傳統的保守畫法,在畫面上貼報紙或冥紙,雕塑 家將洗衣板、刀剪組合到作品上;70 年代興起鄉土文學藝術運動,藝術家回歸鄉 土的描繪和組構;80 年代隨著留學返國潮,年青藝術家直接將立體的廢木料或花 葉黏貼在畫面上;90 年代以後,裝置藝術新潮風行,畫家與雕塑家更直接使用各 種材質的廢棄物,架構自己的藝術面貌,並且獲得國際接軌的機會。 台灣光復的 40 年代,一般鄉下的家庭比較窮困,一般兒童都會自己做玩具 來玩,我記得小時候住在鄉下,最愛玩泥巴,稻田裡的 黏土、路邊的軟土,都會拿來捏東捏西,捏出千奇百怪 的人形和小動物,也會摘蘆葦、藤蔓或劍草編織小玩意, 大多只為了好玩。 國小時喜歡收集糖果紙、包裝紙和日曆紙,然後在 廢棄的紙盒或紙箱上黏貼各式各樣圖樣,當做小用具。 記憶最深深的是,過年的時候,自己會用黏土做獅 子頭模型,然後在乾了的模型上面,貼上一層又一層的 報紙,到了一定的厚度後挖出乾黏土,會剩下很輕的獅子頭紙塑,再在上面塗上 油漆顏色,獅子頭邊緣貼上草繩,耳朵再裝上兩個小鈴噹,最後在獅子額頭上寫 上「王」字,就完成了彩塑獅子頭,過年夜舞著獅子頭到處炫耀,那應該算是最 早的雕塑體驗,雖然當時還不知道什麼叫做雕塑。 後來也用竹子剖成小竹片,做過燈籠和風箏,也用硬鉛線和空鋁罐做出各種 會動的玩具,這是鄉下小孩子都會的功夫。 上了師範,除了美術中的繪畫課外,也有工藝和雕塑,那時才真正接受到雕 塑的造型概念,我在全校雕塑比賽中得過第二名(當時我的繪畫也得過全省學生 美展大專組第一名),算是給自己的另一種肯定。 畢業後,我大多以繪畫創作為主,但我在 70 年代就開始製作所謂的裝置藝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