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湖藝術生活檔案電子書

2. 黃朝湖藝術生活檔案 70 年耕藝不留白 從鄉村小路走到國際藝術廣場 文/黃朝湖 我是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在台中豐原出生的,然後在台灣中部地區 大甲、鹿谷、竹山、集集不斷的搬家,直到戰爭結束台灣光復第二年,才正式進 入小學接受國民學校教育,算是第一批未接受日本教育的台灣小孩子。 先祖雖曾在清代擔任過奉直大夫(相當於省長官銜),但祖 先遷移到台灣後,便得從頭幹起,第 19 代的我,因童年躲避空 襲,鄉居的生活接近大地田野,自然磨練出一身的膽量和早熟的 氣度。 我從小喜歡畫畫和看書,國小快畢業時,家裡就有個小小圖 書館,大概有 400 多本書。我最崇拜的是義大利多才多藝畫家達 文西和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因為他倆擁有世界上少見的多樣 才華。 中小學時,我有機緣接觸藝術、文學、音樂和球類運動,所 以常常打網球、畫畫、拉小提琴、吹小喇叭、做玩具、寫文章,是 想學他們多樣的才華。 1955 年我就讀省立台中師範時,受到名膠彩畫家林之助老師 和國畫家呂佛庭老師的特別指導,1957 年美術 作品曾獲得台灣省全省學生美展大專組第二 名,1958 年就獲得全省學生美展大專組第一名, 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而 1959 年投身抽象畫名家 李仲生老師門下,總算修得傳統與現代藝術的 基本技法和想法,60 年代再經過畫家好友蕭勤 和劉國松的砌磋與提拔,慢慢的步入藝術殿堂, 70 年代也在前輩藝術家趙无極及吳冠中的影響 下,展開長達 70 年的藝術創作生涯。 藝路漫長,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一直想用畫筆、用文章、用心 血,用體力、用青春、用歲月,來打造一條從鄉村小路通往國際藝 術廣場的夢想。70 年的時間都花在藝術道路的經營上,有高峰、 有低潮、有順遂,有沮喪,有歡笑,有淚光,有超越、也有落單, 總希望耕藝生涯不留白,為藝術無怨無悔賭一生。 隨著歲月的增長,70 年來跨越多元領域的研究和創作,含蓋 了畫畫、寫作、個展、聯展、榮譽、評論、評審、策展、演講、座 談、組畫會、創節日、辦雜誌、辦畫廊、設計景觀、提倡環保藝術 和國際參與等多元的活動,充實了我的藝術烏托邦的內涵與版圖。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