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黃朝湖書悟入藝途生涯電子書

65 第九篇 創辦雜誌為藝術 館興建與開館,台中與亞洲畫壇的互動,各縣市文化中心的展演與排 場,商業畫廊的興起與經營,以及藝術家生存在美術館、商業畫廊和 個人賣畫的風潮中,「第一畫刊」確實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 第一畫刊創設的「第一新銳獎」,培養不少許多青年藝術家,如袁金 塔,蕭進興、吳季如、徐碧華、郭少宗、劉木林、謝棟樑、黃才松、 林振洋、林進忠、陳陽熙、熊宜中、吳漢宗、楊明迭、周錫棔、廖繼 英等,如今都已功成名就,活耀於藝壇。 我也在這股藝術起飛的階段,利用退休後的大好時間,投入現代 水墨的創作,不斷的在國內外個展,也不斷的獲得國際美展獎項,加 上寫文章、編畫刊,生活過得即充實又光彩,有時還恨不得多長兩隻 手,因為實在是太忙了。 1988年10月,我應邀出席「北京第一屆國際水墨畫展」返台,決 定將「第一畫刊」擴大贈閱大陸各省市美術館、研究院、畫院、美術 院、出版社、美術團體及藝術家,並與發行三萬份的中國美術報交換 刊物文稿(獲該報劉驍純總編輯同意),來促進兩岸藝術交流活動。 當時我登在第一畫刊公開給大陸美術家的信中,特別強調不涉及政治 意識,純以藝術與學術交流為主軸,獲得普遍的認同,許多來函的大 陸畫家,都表示很高興能獲得台灣美術界的資訊,並提供不少建議; 也有不少理論家和美術家,撰文投寄到「第一畫刊」發表,正式打破 兩岸文宣品互不相通的禁忌。 當時最大的困難,是兩岸書信郵政並不暢通,所以我特地請香 港的畫家鍾立崑,以香港為中繼站,我們將「第一畫刊」整批寄到香 港,再由香港轉寄大陸,減少郵寄的麻煩與不必要的困擾,可說用心 良苦,但效果很好,台灣的報紙曾經為我這項創舉大幅報導過,同時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